2008年7月28日 星期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尋
性在此條目指一個語法概念。關於其他意思,請看性 (消歧義)和性別 (消歧義),如果想知道一般所定義之性相關事物,請看性別
語法範疇



身(人稱)
時(時態)
體(體貌)
態(語態)
式(語氣)
在語法中,性是指一個名詞或代詞的類別,以及形容詞、冠詞或動詞在與名詞或代詞搭配時發生的屈折變化。因此,性對於名詞或代詞來說是一種分類,而對於形容詞、冠詞或動詞來說是一種屈折,兩者的意義是不同的。不過在名詞中,一些指人或生物的名詞也可以看作有性的屈折,如德語中的der Student(大學生)-die Studentin(女大學生),der Löwe(雄獅)-die Löwin(雌獅),但也可以把這些屈折看作是不同的詞彙。

不是所有的語言都有性這一語法範疇。有性的語言主要存在於印歐語系與閃含語系當中。

不同性的名詞,在進行屈折變化時,往往遵循不同的規則。如拉丁語的陰性名詞絕大多數都遵循第一變格法,而陽性名詞中不少以-us結尾的詞和絕大多數的中性名詞則遵循第二變格法。因此,掌握名詞的性,是正確將其變格的先決條件之一。

有些語言中的形容詞或冠詞在修飾名詞時,會隨名詞的性的不同而改變詞尾,這就是形容詞或冠詞的性。大多數語言的動詞沒有性的屈折,只有少數語言的動詞才有這一特點,如俄語的謂語動詞的過去時也有性的屈折。

一些語言有三個性,即陽性、陰性和中性,如德語、拉丁語和俄語。另一些語言則只有兩個性,如法語只有陽性和陰性,瑞典語只有通性和中性。

一般表示人或生物的名詞的性和其天然性別一致。例如俄語的отец(父親)是陽性名詞;мать(母親)是陰性名詞。但表示物體的名詞其屬性卻不一定是中性,而且在不同的語言中情況也不同,如太陽在法語中是陽性,在德語中是陰性,在俄語中卻是中性。在俄語中,名詞的性可以由其詞形分別,但在其他語言如德語中,名詞的性與詞形常常沒有聯繫,因此只能硬性記誦。

在另一些語言中,則很少有性的區別。例如英語的名詞已經基本不存在性的區別,僅代詞在指人時還有性的區別。漢語中更只有個別情況才有性的區別,一個例子是第三人稱代詞「他」(陽性)、「她」(陰性)和「它」(中性,繁體漢字中還有祂、牠),但這也僅僅是爲了摹仿西方語言,而人爲製造的文字上的區別,在口語中,這幾個代詞的讀音則毫無二致。對於這些語言來說,可以認為並不存在性這個語法範疇,凡是可以解釋為性的區別的詞彙,都可以徑作不同的詞彙看待。


[編輯] 語法性別的由來
相對於非語法性別或相對於語意上的性別,許多自然語言中的語法性別(grammatical gender)相當紛亂,如德語 Mädchen「少女」即為中性,而非語意上所理解的陰性。一般語言學上對於語法性別的由來有幾種解釋(以印歐語言及其祖語原始印歐語為例):

第一種說法是,這些語言的祖語,也就是原始印歐語,本屬於一種語法性別,也就是他們文法上「性別」的區分和語意上的「性別」無關係,只因這種區分也包含語意性別的區分,所以原始印歐語採用了 區分語意性別的曲折或其他文法要素用以區分他們所屬的語法性別。換言之,假設原始印歐語將所有字彙分為 A 和 B 類,其中在 A 類中包含一些語意性別為陽性的字彙,這些字彙字尾假設為 -o,而 B 類中包含一些語意性別為陰性的字彙,這些字彙字尾假設為 -a,故漸漸地原始印歐語便使用 -o 和 -a 來區別 A 類和 B 類(此區分因而成語法性別)。
另一說是該原始印歐語本來是屬於語法性別,之後其中的「中性」漸漸消失,並且被其他兩性填入該屬性,例如假設原來「石頭」在原始印歐語是中性,但後來某些印歐語言沒有中性格,並以陽性或陰性取代,所以才會出現後來紛亂的語法性別。然而這個說法並不能用來解釋像俄文、德文這些仍然有中性格的語言。
第三種假說認為原始印歐語的任何性別對於當時的人來說都是有意義的,也就是原本原始印歐語是語意性別,例如石頭在當時的精靈崇拜的文化中可能是陰性,所以在他們的語言中屬於陰性,之後隨著文明的發展與輪替,本來有邏輯、有意義的性別區分到來後來都變得隱晦,有的語言甚至以自己文化中的定義對於字彙的性別加以區分,因此才出現後來看似不協調的語法性別。

[編輯] 參看
屈折語
語法範疇
詞形變化
性別 (文化)
語法意義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0%A7"
個分類: 語法
查看條目 討論 編輯本頁 歷史 監視 不轉換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港澳繁體 马新简体 台灣正體 個人工具Thsrc291 我的對話頁 參數設置 監視列表 我的編修記錄 登出 導航
首頁
分類索引
特色內容
新聞動態
最近更改
隨機頁面
搜尋
幫助
幫助
社群入口
方針與指引
互助客棧
詢問處
字詞轉換
聯繫我們
關於維基百科
資助維基百科
工具箱
鏈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
可列印版
永久連結
引用此文
其它語言
Alemannisch
Català
Česky
Dansk
Deutsch
Ελληνικά
English
Esperanto
Español
Suomi
Français
Galego
Hrvatski
Italiano
日本語
Latina
Nederlands
‪Norsk (nynorsk)‬
‪Norsk (bokmål)‬
Polski
Português
Русский
Srpskohrvatski / 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
Slovenščina
Svenska
ไทย
Українська
Vèneto

本頁最後更動時間:2008年6月23日 (星期一) 13:00。 本站的全部文本内容在GNU自由文檔許可證之條款下提供(詳情)。
Wikipedia®是維基媒體基金會的註冊商標;維基™是維基媒體基金會的商標。
維基媒體基金會是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登記的501(c)(3)免稅、非營利、慈善機構。
隱私政策 關於維基百科 免責聲明

沒有留言: